发布于  更新于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整理

生物 文化课

孟德尔遗传定律

  1. 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叫做相对性状.
  2.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假说
    1.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遗传因子不会相互融合, 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
    2. 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 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 受精时, 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 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 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 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 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果
  4.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 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在产生配子时. 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6.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7.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

减数分裂和伴性遗传

  1.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 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一个四分体。
  3.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4.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 (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母方)。
  5. 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 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 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具有随机性, 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 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 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6.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都是十分重要的
  7. 萨顿的推论: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8.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 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 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 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3.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 一个来自母方. 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4.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9. 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10.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1.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2. 有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DNA

  1.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2. 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 噬菌体颗粒, 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2.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1. 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 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5. 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
  6.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的表达

  1. 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 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3. mRNA 上 3 个相邻的碱基决定 1 个氨基酸, 每 3 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作 1 个密码子
  4. 一个 mRNA 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 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因此, 少量的 mRNA 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5.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6. 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7. 基因和性质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8. 基因与基因, 基因与基因产物, 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 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突变和育种

  1.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 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3. 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1.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2. 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 DNA 分子上
    3. 同一 DNA 分子的不同部位
    4. 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 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4. 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5.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6.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1.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
  7. 有性生殖的基因重组有助于物种在一个无法预测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 基因重组也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 对生物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8.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9.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10. 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 但又互相协调, 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 发育, 遗传和变异
  11. 二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 体细胞中很有两个染色体组
  12. 多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 体细胞中很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个染色体组
  13.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叫做单倍体
  14.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 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级, 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15.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16.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17. 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 按需选择, 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 杂交后代会出现分离现象, 育种进程缓慢, 过程复杂
  18.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19. 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进化

  1.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2.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4.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5. 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也不是绝对的, 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6. 由于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 不定向的, 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7.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8.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9. 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 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叫做地理隔离
  10. 不同种群间的个体, 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
  11.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2. 物种形成本身表示生物类型的增加, 同时也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调节, 从而为生物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前景
  13. 精明的捕食者: 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 病弱或年幼的个体, 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 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
  14. 收割理论: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 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 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15.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