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更新于 

重读村上春树《1Q84》有感

通识教育

我初三的时候,在同学的推荐下阅读了村上春树的《1Q84》。老实说,我当时几乎没能给书中的意象对应出恰当的含义,只是能分辨出书中的遣词造句、线索编排的确是大家手笔。在我大致参透该同学嬉皮笑脸地向我推荐此书的真实用意后,我也不再叨扰他的趣味了。此后我便将此书束之高阁。后来阅读了反乌托邦三部曲,再看到书架上的封皮,我才意识到此书名其实大有来头,遂拾起重读。

《1Q84》的暗绿色东京街头氛围与破败肃杀的大洋国彼岸是极为不同的,小小人的时隐时现也和“老大哥在看着你”的压迫感相去甚远。《1984》中,独立自由的人,被集权的外力不多了行动、思想、情感和性的自由,最密切的亲人间的纽带也被强力的统治者切断,彼此间成为互不信任的陌生人。而1Q84年的人们又是怎样失去了、怎样获得了自由呢?

《1Q84》的人物都有着空白和缺陷。青豆因家庭信仰的宗教被孤立,天吾的童年生活被父亲的NHK收费员工作扭曲,牛河因为性格和相貌遭到疏远,老妇人的女儿遭受家庭暴力致死,同样死于家庭暴力的还有性格开朗的大冢环,亚由美将自己的生命葬送在无处宣泄的情欲……《1Q84》的人物孤独而封闭,禁锢人与人之间纽带的,就是人们孤独、自私而封闭的内心。有着种种不幸的缺陷的人们表面上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实际上却在世界的不理解和自身的质询中挣扎,他们漂泊,他们顺其自然,直到有一天他们总算踏出寻找心中的念想的那一步。

然而在众多渐行渐远的人生轨迹中,最终紧紧相拥的只有青豆和天吾。在故事的结局,其余的生命线不是结束了,就是没有了踪迹。有人认为这样的故事安排,只是因为其余的人物和事件,仅仅是魔幻的1Q84世界观中促使青豆和天吾认识自己、认识对方的工具。

也许这指向了一个概念:体制化。《肖申克的救赎》对这个概念有着很好的探讨,我觉得用这个词来描述《1Q84》的世界也不错。《1Q84》有微观的体制——阴魂不散的NHK收费员,警员单调枯燥的生活,也有更大型运作的邪教组织,来去莫测的小小人……体制内的人们从来接受着体制化的教育,用体制化的眼光看待体制,用体制化的方法对抗体制,体制化地死在体制之中。就连主角二人在结局对小小人的体制发出的反抗,也没有一个稳固的结局。体制化无处不在,体制化令人不寒而栗。有句话说,用体制交给我们的方法反抗体制,那么首先要反抗的就是自己。

将来再有灵感(或者没有灵感)时,我还会再读《1Q84》,毕竟我还没有对母体和子体、以及两个月亮的隐喻给出一个有意义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