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更新于 

马原2

废话 马原

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 科学性
  • 实践性
  • (革命性)
  • 人民性
  • 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2.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3.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如何自觉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1.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4. 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理论范畴.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物质是能为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论意义:

  1.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开界限
  2.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批判不可知论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的表现

意识的起源: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的表现

  1. 意识具有目的性, 计划性
  2. 意识具有创造性
  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 只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1.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3.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历史主动精神

人工智能是否能真的具有人的意识

(属于是唯心了)

  1. 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2. 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3. 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4. 人工智能能够获得人类意识中可以化约为数字信号的内容,但人脑中总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被化约的。不知所云

什么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统一的, 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1. 自然界是物质的
  2.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
  3. 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联系的特点

  • 客观性
  • 普遍性
    • 任何事物内部不同要素相互联系, 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 任何事物不能孤立存在, 同其他事物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
    •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 多样性: 直接/间接, 内部/外部, 本质/非本质, 必然/偶然
  • 条件性
    •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有支持和制约作用
    •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表现

内涵:

  • 相互依存
  • 相互贯通
  • 相互排斥
  • 相互分离

意义:

  1. 同一性是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吸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
  3. 同一性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4. 斗争促使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 造成发展不平衡, 为对立面的转化, 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5. 斗争是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转化的决定性条件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方法论:

  1. 事物的发展处于量变阶段时,要踏实做好日常工作,为未来重大改变做准备。
  2. 当质变来临时, 要果断的, 不失时机的抓住机会, 促成质变, 使工作迈上新台阶

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的否定观

  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自我发展, 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从旧到新质的飞跃.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 通过否定联系在一起.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 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意义: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使实践活动符合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正确的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1. 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和革命的
  2.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3.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要自觉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掌握运用好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

  1. 归纳与演绎
  2. 分析与综合
  3. 抽象与具体
  4. 逻辑与历史

时间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科学实践观创立发展的意义

  1.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 解释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为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3.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4. 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具

实践的基本特征

  1. 客观实在性
  2. 自觉能动性
  3.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

  • 实践主体: 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 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 实践客体: 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 实践中介: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和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 物质性工具系统
    •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实践的形式

  1. 物质生产实践
  2. 社会政治实践
  3. 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石剑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1. 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 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2.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指的是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指整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 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 人类认识按期本性来说, 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 真理的相对性: 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优先度的, 不完善的
    • 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 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阶段. 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
    • 就特定事物而言, 任何真理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1. 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
  2.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3.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从真理的本性来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相符合的程度
  2. 从实践的特点来看,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 确定性即绝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
  • 不确定性即相对性
    • 任何实践都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具有不可能完整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 实践是社会的, 历史的实践, 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 时间对真理的检验具有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有限性

价值的基本特征

  1. 主体性
    1. 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
    2. 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是创造, 使客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价值
  2. 客观性
    1. 主体的存在和需要是客观的
    2. 客体的存在, 属性和作用是客观的
  3. 价值的多维性
  4. 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的特点

  1. 评价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3. 评价结果的正确性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4. 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2. 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 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 正确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 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 拓展对世界的正确的认识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

  •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 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
  • 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 才能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

  •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
  2.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 性质, 面貌, 制约人们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独立性的表现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没有什么作用, 毕竟是文化荒漠捏

  •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
  •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1. 劳动资料
  2. 劳动对象
  3. 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人民的历史选择性

选择不了一点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革实现的。因此,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归根结底会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 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4.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 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革命的地位和实质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 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 革命斗争还能够极大地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唯物史观坚持的原则

  1. 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2. 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3. 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4. 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收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内容

群众观点:

  •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

  •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 对立: 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 统一: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二重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 对立: 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
  • 统一: 时间空间的统一

货币的基本职能

  • 价值尺度
  • 流通手段
  • 储藏手段
  • 支付手段
  • 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的表现和对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 内容: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以等价交换为原则
  • 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 作用:
    1. 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比例
    2.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 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5. 阻碍社会进步
    6. 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实践意义

  1. 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 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为从物与物的官泄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2. 深化对科技人员, 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所用的认识
  3.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 劳动者在法律上是私有人, 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
  2. 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没有生活资料来源, 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维生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 价值: 生产, 发展, 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
    • 维持本人生存 (最低界限)
    • 维持家人生存
    • 教育和训练
  • 使用价值: 是价值的源泉, 在消费中能创造新的价值, 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循环的过程和产业资本运动的条件

  • 货币资本
  • 生产资本
  • 商品资本

条件: 三种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时间上继起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表现为两个方面

  •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 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